大咖开讲!郭磊教授深度拆解非遗传承的“技、艺、道”
11月13日上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一楼音乐厅座无虚席,一场聚焦非遗传承的学术盛宴在此拉开帷幕。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磊先生,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道》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分享,为现场师生解锁了非遗舞蹈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密码。本次讲座围绕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展开,郭磊老师分享了其在江西赣南采茶舞和傩舞中的实践经验,强调了老艺人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舞蹈融入现代舞台艺术,并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了非遗舞蹈在教学和创作中的挑战与机遇。此外,还提及他创作的舞剧《井冈山》,通过红色题材与非遗舞蹈的结合,展现了革命文化的艺术魅力,凸显了非遗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价值。


何为非遗传承的“技、艺、道”?听大咖拆解核心要义
1.“技” 是高超纯熟的技艺能力,没有纯熟的技艺,一切都是空谈。”郭磊老师分享了自己民间舞的学习经历,提到自己在江西省歌舞团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通过努力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的经历,强调了对舞蹈的热爱和坚持。谈及江西赣南采茶戏,他细数其独特的三大技巧与艺术风格,强调民间舞的多样性正源于这些扎根生活的“硬功夫”。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反复提及老艺人的珍贵——“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和生活沉淀的经验,是现代教育难以复制的宝藏”,而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坚守,正是传承人最宝贵的底色。
2. “艺” 是对文化内涵和美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如果说“技”是骨架,那“艺”便是赋予非遗生命力的灵魂。郭磊教授结合自己对傩文化的研究与创作经历,解读“艺”的核心。他分享了傩面具的象征意义如何融入舞蹈创作,以及带领傩舞团队在全国巡演、甚至远赴英国演出的难忘经历。“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在当代找到表达出口”,他以赣南采茶戏教材引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强调教材中诙谐幽默的风格与协调性训练的重要性,让传统艺术在课堂上焕发新生。而现代科技虽能提供便利,但他始终坚信:“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体验,永远无法被科技替代”。
3. “道” 是将其内化为生命一部分的文化使命感与人格魅力。 “技可学,艺可练,道则需用一生践行。”郭磊教授眼中的“道”,是传承人内化于心的文化使命感与人格魅力。他深情回忆起与老艺人金铭老师的相处点滴,感慨老艺人不仅传递技艺,更用人格魅力影响着后辈。 这份“道”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舞剧《井冈山》将赣南采茶戏元素与红色题材深度融合,既保留了非遗的艺术精髓,又赋予其当代叙事语境。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的保留剧目,更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魅力与非遗的当代生命力。“传承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桥梁,要让古老文化基因在今天焕发活力”,他的话掷地有声。

讲座中,郭磊教授结合自身教学与创作经历,分享了非遗传承的关键思考: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舞台与课堂;老艺人的经验是无价之宝,教育中要注重“活态传承”,让技艺与背后的文化故事一同延续;传承人既要手握过硬技艺,也要心怀文化敬畏,更要扛起传承使命,实现“技、艺、道”的统一。 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解答了非遗传承中的困惑,更让大家对艺术教育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既要教会学生“怎么跳”,更要引导他们理解“为何而跳”,让非遗的根脉在年轻一代心中扎牢。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艺术的发展,始终需要薪火相传。郭磊教授的分享,既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愿这份对“技、艺、道”的坚守与追求,能激励更多人投身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社会持续绽放光彩!

一审/傅越
二审/张元元
三审/郑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