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新闻栏目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金秋教授讲座:民族舞蹈创作与非遗舞蹈内核解码

金秋教授双讲连开|从民族舞蹈创作逻辑到非遗舞蹈内核,解码文化与舞台的双向奔赴

当民族舞蹈的创作逻辑与非遗舞蹈的传承命题交织碰撞,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十月,因金秋教授的两场讲座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温度”——从《民族舞蹈创作的时间、空间、表现运动》中剖析肢体叙事逻辑,至《非遗舞蹈的内涵与外延》中探寻传统在当代的蓬勃生长,引领读者从创作逻辑深入文化内核,共赴一场“从创作到传承”的民族舞蹈文化深度探索之旅。

金秋,博士、教授,更是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她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院长,现任江南影视艺术学院舞蹈学科带头人,还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表演艺术方向博士生导师。此外,她曾是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从游式教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牵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素质教育》《舞蹈艺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全国艺术规划、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舞蹈教育与非遗舞蹈传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场:拆解民族舞蹈创作的“三重密码”

主题:《民族舞蹈创作的时间、空间、表现运动》

时间:2025年10月30日(周四)上午9:00

地点:音乐舞蹈学院二楼会议室

金秋教授将民族舞蹈创作逻辑拆解为三重维度:

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民族舞蹈的节奏是文化的印记。从京剧的“一板一眼”,到云南花灯的轻快、普米族舞蹈的舒缓,再到藏族锅庄因地域差异形成的农区沉稳、牧区雄健、林区顿挫,每一段节拍都承载着民族生活的韵律。金秋教授指出,在民族舞蹈创作中,时间节奏的处理是情绪与情节的‘隐形骨架’—以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创作过程中编导应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时间结构既承载文化根脉,又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节奏。

其次,从空间维度来看,民族舞蹈的空间,是“物理舞台”与“文化场域”的叠合。金秋教授将空间逻辑拆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是文化的具象化呈现,空间是“物理舞台”与“文化场域”的交融。从平面构图的民间队形,到苗族舞蹈的对称队列、彝族舞蹈的灵动造型,再到非遗舞蹈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空间设计成为民族生存环境与文化形态的视觉诗篇。

最后,金秋教授以藏族非遗“拉孜堆谢”为例,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运动的“文化内核”:慢板节奏舒展,尽显高原人民的沉稳气质;快板节奏利落,彰显出该民族的热情奔放。另一方面,教授指出各民族舞蹈的“姿态造型、组合动作”,本质上是将文化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体语言。各民族的姿态与组合动作,皆是文化精神的生动身体诠释——每一个动作,都宛如民族性格的鲜活映照。

讲座接近尾声,金秋教授深情寄语:我们要深深扎根本土,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笃定自信——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刻意逢迎外物,静下心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肌理,从湘西摆手舞的韵律与节奏中,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基因。唯有以文化自信为底色,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让民族舞蹈成为传递文化底气的生动载体。

第二场:非遗舞蹈—从文化内核到当代表达

主题:《非遗舞蹈的内涵与外延》

时间:2025年10月31日(周五)上午9:00

地点:音乐舞蹈学院一楼音乐厅

本场讲座由学院副院长乐之乐教授主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十月因金秋教授《非遗舞蹈的内涵与外延》专题讲座满溢文化张力——带我们从表现形式、区域风格,到民俗、创作、教育的外延价值,解码传统舞蹈的民族根脉与时代生命力,开启一场触摸文化灵魂的非遗舞蹈探索之旅。

首先从表现形式来看,金秋教授解析非遗舞蹈呈现“多元表达”:一方面,从宽泛维度来看,其涵盖音乐伴奏的载歌载舞、打击乐器伴奏的节奏型舞蹈、吹奏乐器伴奏的旋律型舞蹈、丝弦乐器伴奏的抒情型舞蹈,以及无乐器仅歌声伴舞的纯人声舞蹈这五种类型;另一方面,从具体维度来讲,非遗舞蹈的“语言”深深扎根于自然与社会环境,像草原民族的硬肩柔臂、渔猎民族的飞翔戏斗、农耕民族的围圈踏歌等动作,皆是对民族生产生活的艺术凝练。

其次,从区域风格来看,金秋教授以生产方式为切入点,拆解出四大经济区各具特色的“舞蹈方言”:其一,稻作经济区的傣族、朝鲜族等民族依水而居,舞蹈注重呼吸节奏,体态多屈膝下沉,上肢灵动飘逸,云南红河哈尼族的棕扇舞中便藏着梯田耕作的协作智慧;其二,草原游牧经济区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逐水草而居,舞蹈风格豪放粗犷,其中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以模拟马背奔腾的动作,尽显草原民族的洒脱性格;其三,渔猎经济区的锡伯族、赫哲族等以渔猎为生,舞蹈动作精准复刻生产场景,锡伯族贝伦舞的平跺步、走擦步,与弓箭、渔网的使用场景紧密相关;其四,高原耕牧经济区的藏族、纳西族等在高原耕耘放牧,舞蹈多以联袂环舞、顿足踏跺为特色,四川黑水县藏族的“卡斯达温舞”中,满含着对出征平安的祈愿与高原生活的坚韧力量。

最后,金秋教授进一步指出,非遗舞蹈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与民俗、表演、创作、素质教育的深度绑定之中:它既是民俗仪式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也是舞台表演中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更是创作领域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同时还是素质教育里承载文化底蕴的优质教材,在当代持续拓展着自身的文化边界。

这场讲座,让我们深刻看见:非遗舞蹈从来不止是“古老的艺术”,更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它在肢体的起落之间,既记录着民族的过往岁月,也呼唤着当代的传承力量——而唯有读懂这些藏在舞姿里的“舞蹈密码”,才能让传统在创新中真正“活”起来,进而让非遗舞蹈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坚实文化纽带。

一审/傅越

二审/张元元

三审/郑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