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教授学术双讲|非遗乐舞“再语境化”+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双重盛宴
2025年10月28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迎来学术高光时刻——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于当日带来两场讲座,内容从非遗乐舞传承延伸至社科基金申报,为师生带来丰富的学术滋养。

赵书峰,博士后,二级教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音乐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兼任《艺术探索》《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音乐与舞蹈学栏目主持人。曾获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评委会特别提名奖,2020-2021年度湖南师范大学科研标兵,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我的宝藏老师”称号。
上午场:解码非遗乐舞“再语境化”建构
- 讲座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遗产化”·“经典化”:传统乐舞类“非遗”项目的“再语境化”建构》
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上午9:00
地点: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一楼音乐厅


上午的讲座由李星星老师主持,赵教授以“遗产化”“经典化”:传统乐舞类“非遗”项目的“再语境化”建构为核心,从五方面展开解析。他首先分析“再语境化”的实践过程,提出需以“合作人类学”理论为支撑,由传承人、地方非遗保护中心等多方协作,共同构建非遗乐舞文本;还指出传统乐舞会实现“语境跨越”,从民俗仪式场景转向舞台化展演,同步完成传播场景、“演-观”结构、核心表现形式的创新,在适配非遗申报标准与大众审美的同时,坚守传统内核,践行“守正创新”。
赵教授还阐释了“再语境化”的价值与实践路径,认为这不仅是形式调整,更是非遗乐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守正创新”的关键实践,既能为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具体场景提供可行思路,更能助力其在当代社会实现有效传承。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师生们热情高涨,围绕非遗乐舞的相关问题与赵教授深入交流。赵教授凭借扎实的学术积累和鲜活的案例分析,耐心解答疑问,为大家拨开认知迷雾,让现场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下午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通关秘籍”
讲座主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与申报写作规范》
时间:2025年10月28日下午14:30
地点: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一楼音乐厅
下午的讲座由学院副院长乐之乐教授主持。赵教授从选题、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等维度,拆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底层逻辑”。

他强调,选题需兼具“新颖性、前沿性、应用性”,要淡化学科边界、聚焦问题意识,做到“小切口深挖掘”;标题需“文题相符”,清晰界定研究范围与核心论证主题;内容摘要要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对象、方法、框架与结论;关键词则需遴选最能代表成果核心的专业词汇。

此外,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赵教授与学院教师就申报细节侃侃而谈,针对性的解答让在场学者茅塞顿开。
学术回响:两场讲座的双重启发


从非遗乐舞的当代传承逻辑,到社科基金申报的实战技巧,赵书峰教授的两场讲座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师生打开了学术视野的新维度。无论是非遗研究的“再语境化”思考,还是科研项目申报的规范与创新,都为学院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期待未来有更多此类高水准学术活动,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的双向发展!
一审/傅越
二审/张元元
三审/郑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