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与科研>>建设规划>>正文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序言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及《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 根据《吉首大学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吉首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和《音乐舞蹈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现状

(一)“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作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音乐学、舞蹈学专业作为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和国家或省级特色专业得到重点建设,并先后顺利通过校级和省级验收评估,其中,音乐学专业获得省教育厅继续重点支持建设,舞蹈表演专业自13年招生以来,得到长足发展;牵头并与美术学院、城乡资源规划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申报的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音乐、舞蹈和艺术设计领域于2015年正式招生培养艺术硕士;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共建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专业方向得到加强,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五年来,基本形成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本科与硕士教育相互依托、特色与内涵建设并重、独立办学与合作办学共赢的基本格局,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本着优化队伍总体结构、提升队伍总体水平的思路,通过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年终考核办法改革等,大力支持和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和职称,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教师学历大幅提升。全院53 名专任教师中,有 13名是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有12 名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 3名教师在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到“十二五”末,学院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7 %提升到了58.5 %;二是高职称教师人数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学院有3名教师晋升教授,7 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有 20 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人获得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4名教师获省级教学能手,5名教师获校级教学新秀,3名教师被列为省级和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3、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学院抢抓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的大好机遇,先后共争取到资金800余万元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争取资金500余万元改建了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实验室;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合唱与合奏实验室;投入205万元改造了老琴房;投入30万元改造了研究生教学场地。在秀山、张家界、花垣、桑植等地建立了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苗族巴代田野调查基地和桑植民歌研究基地。上述教育教学条件的改造和建设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学院抢抓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一机遇,深入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依托学科加强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学科建设成果和优势资源,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加快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断增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音乐学和舞蹈学专业作为学校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和国家或省级特色专业得到重点建设,并先后顺利通过校级和省级验收评估,其中,音乐学专业获得省教育厅继续重点支持建设;二是坚持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教学改革。在抓好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声乐》和《钢琴》等省级精品课程顺利通过了评估验收,《中国民族民间舞》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按期结项,有效带动了《作曲》、《合唱指挥》、《舞蹈编导》、《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等系列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5、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学院共有14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校级立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学院教师共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7项,主持国家民委、省社科基金重点或一般课题20余项,参与重大横向科研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且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参加“金钟奖”、“大学生艺术展演”、“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湖南省大学生三独比赛”等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得国家和省级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舞蹈学专业师生创作表演的剧目顺利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舞蹈世界栏目”“青春梦想季”的专场录制,并向全社会播放;艺术硕士音乐和舞蹈领域2015级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不断强化。

7、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全面修订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均规定了定性与定量的要求;加强听评课和教学督查工作。狠抓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培养工作,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强化质量监控。全面开展了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教学质量测评结果与年终评优和课时津贴挂钩。通过上述工作,学院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教学工作得到了科学、规范、有效的运行,质量保障体系得以完善。

8、社会服务工作成绩突出。“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科学研究、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自觉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一,参与文化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编制;参与“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凤凰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湘西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撰”等项目的研究,均取得了预期成果。其二,积极开展湘西州、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其相关项目或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为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三,参加中央电视台“‘华彩湘西’心连心艺术团赴湖南湘西慰问演出”、“矮寨大桥通车典礼文艺演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仪式专场演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提升地方文艺演出水平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endif]>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急需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科队伍的整体实力不强,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需进一步加强。

2、<![endif]>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层次结构方面,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本科教育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未真正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在专业类别结构方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都面临着深层次改造与改革,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音乐创作与舞蹈编导专业方向缺乏本科专业支撑;在资源配置方面,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资配备不均衡,创作与表演类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在功能结构方面,学科专业设置过于狭窄,资源配置相对集中,与学校和学院可持续发展、增强功能、提高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学科与专业匹配上,学科相对较弱、专业相对较强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

   3、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主要体现在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和原创作品的培育与创作机制亟待形成。

   4、教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学院转型发展的推进,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硬件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舞蹈基础训练和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条件亟需得到扩充建设,否则会严重制约学院的快速发展。

5、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近五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及省部级奖励成果等方面亟待突破,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较少。

6、学术交流需进一步扩大。学校地处湖南西部,交通和地域劣势明显,跟国内外高校特别是高水平专家交流机会较少,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交流力度,扩大学校和学院的办学影响。

二、<![endif]>“十三五”学科专业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endif]>发展思路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和提升层次为重点,以建设省内外同类院校一流的学科专业和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形成优势;以音乐学、舞蹈学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龙头,稳步发展舞蹈表演专业,积极培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舞蹈编导专业。通过调整结构,使学院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相协调,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相协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协调;始终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全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推进一流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步伐,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突出创作和研究的原创性和应用性,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学院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和布局合理、特色和优势明显、学科和专业相互促进、内涵充实、在国内外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endif]>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未来五年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原则。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围绕提升学生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改革,确保实现建设省内外同类院校一流的学科专业目标的实现。

2、突出重点原则。优先保证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投入;对发展潜力巨大并影响全院发展的交叉学科和新的专业生长点予以重点建设;加大资源共享平台及其机制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搭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实现大突破。

3、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学科专业建设,科学把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注重调整结构,用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统领学科与专业建设以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

4、特色与内涵建设并重原则。注重在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培育特色,在已有特色之处加强内涵建设,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优,努力推动特色向优势转化,增强学科专业办学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endif]>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构建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联合共建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达到招生培养博士的基本条件;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达到5个(包括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编导等),招生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艺术硕士(音乐、舞蹈领域)研究生教育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紧紧依托本土艺术资源,广泛吸收现代艺术成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将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等专业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品牌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将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外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的艺术类教学研究型学院。

三、“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任务

(一)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加快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建设,努力打造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舞蹈表演、民族音乐学、民族舞蹈学等二级学科优势,力争将音乐与舞蹈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大力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高度重视音乐与舞蹈理论、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积极参与民族学省级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切实加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艺术民族学等二级学科建设,力争使其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继续加强对现有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等本科专业的改造与综合改革,有序开展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编导专业的试点、筹建和申报,力争在规划期内新增一个本科专业,从而使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

(二)<![endif]>学术团队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与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相适应的学术团队。到2020年,学院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达到70人,并在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舞蹈表演、民族音乐学、民族舞蹈学等学科专业方向形成相对稳定、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20%和15%以上。

(三)<![endif]>特色优势学科建设

规划期内,集中精力建设好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舞蹈表演、民族音乐学、民族舞蹈学等二级学科,将音乐与舞蹈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积极参与民族学省级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切实加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艺术民族学等二级学科建设,力争使其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要求;高标准、高要求建好艺术硕士(音乐、舞蹈领域)学位点,确保该学位点顺利通过专项评估;继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好音乐学、舞蹈学等国家或省级特色专业,学科专业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逐步确立其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双一流”的地位。

(四)<![endif]>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

高度重视校内外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一是理顺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的关系,把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彻底改变现有“两张皮”现象;二是进一步加强“武陵山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所”、“吉首大学音乐舞蹈艺术创作中心”、“吉首大学桑植民歌研究基地”、“湘西苗族巴代文化艺术田野调查基地”以及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南方歌舞团等多个校外人才培养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是加速研究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争在规划期内有1-2个基地获得省级立项建设;新增教学与科研基地8-10个。

(五)<![endif]>教学改革

以立艺立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全面深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顺利通过审核评估,1-2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六)<![endif]>科技创新

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为奖励而科研的观念与做法,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开展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表演、应用等研究,高度重视原创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对学科理论、专业教学、创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贡献率。

(七)<![endif]>创新创业教育

在全院师生中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和能力的培养,狠抓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和作品创作创新,以此带动全院师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具备创新创业的优秀品质和能力。

(八)<![endif]>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崇德尚艺、传承创新”为院训,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环节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理论修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升。

(九)<![endif]>基本条件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院办学的基本条件建设任务繁重。一是在认真完成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实训基地”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争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争“武陵山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数字化中心”等项目继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二是争取“音乐舞蹈艺术实训中心(大楼)”在规划期内获得立项建设,以解决学院音乐舞蹈基础训练和舞台艺术实践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争取并筹措资金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基地的基本条件建设,从而全面满足学科专业办学的需要。

四、主要措施

(一)办学理念和体制机制保障

确立“学术相长、立艺立人”的办学理念,有序开展“学院精神”大讨论,不断丰富和升华“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院训内涵;启动“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高级专门人才养成计划”,打造学科专业品牌和人才培养品牌;

努力探索和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常态联系机制,完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务实精神和创新意识;

探索建立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系和科研院所的多层次联系渠道,有序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更新学术与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院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特别是积极参加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举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加强院内外、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及其机制建设,强化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培育和形成“平等、合作、包容、开放、共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机制;

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院、系、室”三级管理体制,推进层级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建设,形成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二)<![endif]>建设经费保障

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积极申报、争取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在内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各类建设资金支持;加强与地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条件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力争在研究、创作和服务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endif]>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结合学校“人才强校工程”、“俊彦学者”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强化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人才振兴计划”,针对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学科梯队与专业建设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为抓手,双管齐下,大力加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教学与科研骨干的力度;二是实施“青年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对优秀青年人才实行定向培养,依托现有学科和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等平台,举全院之力,使优秀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三是实施“专任教师创新能力拓展计划”,有计划地开展“产学研”项目,使专任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在作品创作中积累经验,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四是实施制度创新工程,从内部津贴分配制度、教学科研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改革入手,支持和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学历、职称提升和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脱颖而出;五是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走出去”,把名师“请进来”。

(四)<![endif]>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措施

在教学改革方面,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全面深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以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在科研创新方面,注重“抓团队”、“抓头雁”,着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不断提升团队的科研能力;将科研工作的重心转向“抓重点”、抓“集成”,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团队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实现重点项目和“集成”成果的突破;在科研成果培育工作方面注重“抓过程”、“抓精品”。全程引导和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教师围绕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重点支持教师开展事关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共性与难点问题研究,力争多出、快出优秀教研成果;激励和引导教师为解决理论或现实问题而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或现实的决策依据而科研,多出精品力作;完善科研、创作,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对高层次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和高等级获奖作品(曲目、剧目等)的奖励力度,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艺术精品。
(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措施

一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以“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全面启动和推进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高级专门人才养成计划”,结合“立人教育”、“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加强观念养成、作风养成、能力养成、素质养成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获得面向未来职业生涯必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是实施“学生创新能力拓展计划”,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是持续开展学风建设,努力提升育人“四率”(学习出勤率、成绩合格率、按期毕业率、一次就业率);

六是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青年教师上讲台实行“导师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传帮带;教学流程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教师授课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备课、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作业批改、毕业论文指导、考试试卷的出题与评卷以及学生成绩的网传等整个教学流程中,强化教师每项教学基础工作的到位与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测评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与课时津贴挂钩;

七是科学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七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六)<![endif]>教学条件建设措施

成立学院教学条件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规划、谋划、领导和实施学院教学条件建设工作;在认真完成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实训基地”教学实验平台建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争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争“音乐艺术基础能力实训基地”、“武陵山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数字化中心”、“吉首大学音乐制作中心”等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积极开展“音乐舞蹈艺术实训中心(大楼)”的规划与论证工作,为该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出谋划策;积极争取并筹措资金,有序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基地的基本条件建设。

音乐舞蹈学院

                                    2016年3月30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