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与科研>>科研动态>>正文

从生活到艺术—以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传承为个案

2016年11月5日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黄柏权教授与我院开展了关于从生活到艺术—以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传承为个案的讲座。

一、土家族民间工艺现状

1、土家族民间工艺的历史回顾

土家族是以巴人为主体在融合了其他一些族群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土家族的民间工艺可以追溯到其先民巴人

在三峡库区、清江流域、酉水流域、乌江流域都发现了巴人的早期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工具或工艺品。

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的酿酒工艺、青铜制造工艺、编织工艺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在今土家族地区出土的虎纽錞于、巴氏柳叶剑、编钟,造型别致,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土家族在继承其先民手工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民间工艺更加丰富多彩。土家族民间工艺主要有建筑、雕刻、盆景、纺织、印染、挑花和刺绣、服饰、银饰加工、剪纸、编织、纸扎、彩绘、制陶、髹漆、工具(家具)制造等

2、土家族民间工艺的现状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种情况是已被历史淘汰,完全退出了当地人的生活

如土家族传统服饰、纺织、印染、银饰加工、草鞋制作、制伞等。

第二类情况是即将退出当地人的生活,处于濒危状态。

如土家族传统建筑工艺、藤编、部分工具(家具)制造、髹漆工艺、彩绘等。

第三类是虽然处于濒危状态,但出现了恢复的景象。

如编织中的织锦、挑花和刺绣、竹编的一部分。

第四类是还广泛地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中。

如石雕、竹编、生产和生活中的木器工艺。

二、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

1、土家织锦的变迁

土家族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意为“打花被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最初的土家织锦是用着衣裙和被盖的。被盖分为大人睡觉的被盖和遮盖小孩的“娃被盖”。大人用的被盖,用三幅一尺多宽,长约1.5米的织锦连缀而成,四方镶上土布就成了被盖;“娃被盖”是织成宽约5寸织锦条镶嵌在长宽约1.5米的青布的三方而成,用于遮盖小孩。

用着衣裙的土家织锦在改土归流后就慢慢地退出了当地人的生活。土家织锦作为服饰退出人们的生活后,作为被盖和“娃被盖”的织锦却仍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土家织锦在伴随土家人的生活历程中,不断经历着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土家织锦开始外销,外销的织锦已经脱离了当地人的生活,多是作为艺术品消费的。本地人仍然作为生活用品。土家织锦从此扮演着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双重角色。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70年代,织锦仍是部分土家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作为工艺的织锦已开始受到关注。1957年,湖南工艺艺术师李昌鄂与叶家寨的织锦艺人叶玉翠联合创作了《开发山区》等5幅作品,这种壁挂作品后来成为土家织锦工艺的主要品种。

  1980年代,土家织锦迎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时期,在洗车河流域、龙山县城、花垣等地办了20多个织锦厂,有2000多人专门从事织锦生产,产品远销深圳、广州、海南、哈尔滨、北京、以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

包、沙发套、电视机罩、马夹、信袋等产品,特别是壁挂最为盛行。土家织锦己从生活转型到艺术。

199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土家织锦进入理性发展期。经历了1980年代的无序发展之后,当旅游产品日渐增多,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土家织锦突然在一夜之间遭遇冷淡。

作为礼品和工艺品的土家织锦经过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是:传统工艺品必须在保留传统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图案的前提下,才会赢得人们的亲睐。

2、土家刺绣的变迁

土家姑娘从小就学习挑花刺绣技术,用各色丝线在手帕、围腰、飘带、床单、被面、帕子、枕头、帐帘、窗帘、门帘、鞋垫上绣各种人物、山水、花草、鱼虫、鸟兽、传说故事等,

刺绣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先用纸剪成图案贴在布上,再按图刺绣;第二种是用笔把图案描绘在布上,按画图刺绣;三是按布的纱纹,根据图案的大小和结构进行布局,再用五色丝线刺绣。如“老鼠娶亲”、“百鸟图”、“喜鹊闹梅”、“龙凤呈祥”等。

土家刺绣退出人们的生活也是渐进的。首先是绣花服饰退出人们的生活。大约是改土归流后。

然后是绣花手帕、飘带、床单、被面、门帘、窗帘、帐帘等退出人们的生活,时间是在20世纪中期期,

土家绣花鞋垫退出人们的生活最慢,而且也未能完全退出,穿花鞋垫一直在一些土家山乡保留下来。

土家花鞋垫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又一次出现“复兴”之势。

3、土家族竹编工艺的变迁

土家竹编有悠久的历史,土家族是一个善于用竹的民族,他们能用竹蔑编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仅背篓一项在土家族地区就达百种之多。尽管土家竹编退出当地人的生活不十分明显,但当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广泛进入了土家山寨后,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竹编也在逐步退出当地人的生活。如土家人长期以来都使用竹蔑编背篓,但是1990年代,有的地方开始用一种化纤皮编背篓。

最为明显的变化是花背篓和凉席。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床单价值的下跌,过去土家人一年四季都用的席子在1980年代后期基本退出农村人的生活。

秀山花背篓是土家竹编的精品,凉亭村以编花背篓而闻名。全村2998人中,有400人从事竹编,主要是编花背篓、斗笠。解放前就有人编花背篓,但编的人少。普遍编花背篓是近20年,工艺越来越好。花背篓一部分作为礼品送人,;另一部分是当地人买,做为姑娘出嫁的嫁妆,

土家竹编的现代转型是缓慢的,远没有织锦、刺绣变得那么快,那样彻底。尽管在原材料上有所改变,但没有引起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是土家族地区尽管生态环境在发生变化,但竹子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完全能保证当地竹编的需要;另一方面,竹编是环保型用具,其它材料永远代替不了。

土家地区旅游发展起来后,会有更多的传统竹编、竹制品变成工艺品。土家竹编会以当地人的生活用品和外销的工艺品双重身份长期存在。

4、土家族竹筷工艺的变迁

自己制作筷子在1980年代以后开始淡出当地人的生活,成为工艺品向外销售。湖北来凤县宝石花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凤戏珠”牌宝石花漆筷系列就是例子。这种产品有160多年的历史。它以的楠竹为原材料,以当地优质的生漆、桐油、珍珠粉等30多种原料为漆料,经过100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2004年开始生产木筷,以青杠、猴栗、樱桃等优质木材,生产出高、中、低档10多个系列的筷子。该厂成为全国民族用品定点企业,远销东南亚和国内各省(市)。

民间工艺变迁的表象

1、原材料的变化

2、图案的变化

3、制作者与设计者的分离

4、产品用途与品种的变化

5、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式的改变

6、产品生产地的迁移

7、民族传统和精神载体的丢失

引发民间工艺兴衰的原因

1、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民间工艺兴衰的根本原因。

2、民间工艺的兴衰与国内外形式变化关联。

3、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导致民间工艺盛衰的诱发要素。

4、新技术的介入是民间工艺发生变化的外力

引发民间工艺兴衰的原因分析

5、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使民间工艺复兴的催化剂。

6、文化人在民间工艺继承和创新中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7、地方传统力量是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

8、社会的重视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的重新认识。

民间工艺传承创新的思考

1、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2、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3、提高传承人的地位

4、教育引导青少年一代

5、建立健全传承体系

6、加大生产性传承的力度

7、寻求与新兴产业结合

8、建立民间工艺博物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