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与科研>>重点学科>>正文

省级优势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

民族学学科简介

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创建于1982年,1998年起,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成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10年被列入了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湖南省文科仅有2个)。也是吉首大学冲刺博士点建设的学科。

该学科2003年获准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批“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生态扶贫博士点,并开始招收“生态扶贫”项目博士生。且有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应用经济学等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 湖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 国家民委“生态民族学研究基地”和“陵山片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等5个省部级社会科学平台。

经过近三十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生态扶贫、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民族生态文化研究、西南地区民族历史研究处于国内前沿,已成为国内民族学研究重镇之一。建构起对族际交流交往交融研究的“相际经营”理论和对民族文化与社会、生态环境互动研究的“文化制衡”理论,开创了乡村日志与学者跟踪的扎根式田野调查与终端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理论和方法特色。在学术研究中,将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展和深化了民族学学科研究视野,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本学科现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等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9人,其中教授26,副教授7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4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2人,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特聘了10余位海外专家、60余位乡村“贤达”,搭建起了与国际学术接轨和基地交流的桥梁。

学科科研特色突出,成果丰硕。本学科坚持“重基础、强应用、突特色、显优势”的建设理念,以实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目标。形成了综合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特色。立足于中国南方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生态、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五溪文化研究丛书”、“生态人类学研究丛书”、“文化与田野研究丛书”、“历史人类学文献典籍研究丛书”、“国外人类学民族文库翻译丛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库”等一批学术理论专著50余部。并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或复印。学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横向基金项目10余项。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了20多个合作项目,尤其助推老司城世遗申报成功,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古村落保护及村寨建设、贫困地区干部驻村帮扶实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民族院校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典范。

本学科坚持“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学科理念,在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建立20多个田野工作基地,并建有生态扶贫博士点田野工作点10余个,为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工作平台和田野资料库。

本学科图书资料丰富。拥有中文藏书25万册,其中外文藏书2万册,并购置了多种数据库。建有独立的民族学专业图书室、民间文献室、外文文献资料室。藏有《湖湘文库》《中国地方志集成》等大型图书;族谱、碑刻等,订阅了从创刊到2012年的《当代人类学》外文期刊等54国内专业期刊杂志。

学科围绕总体目标和研究具体实际,建立长效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并制定相关的学术交流制度;积极加强与相关国际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形成常态化的校内学术交流机制。多次主办或参与国内和国际的重要学术会议,参加了2009年7月昆明的“世界人类学大会”并主办了分会场“跨文化的生态安全对话”,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起了与国际学术接轨和基地交流的桥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