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与科研>>科研动态>>正文

我是谁?——音乐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20161125湖南第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应华教授与我院开展了我是谁?——音乐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的讲座。

一:一些音乐现象扫描:

1.一百年来的学院音乐现象。

2.八十年代强吹的欧美流行风。

3.音乐基础理论:专家摇篮。

4.“千人一声”和模仿秀:你看我多像你。

5.原生态来了:做强大的专家音乐。

二:现象的背后:追我“我是谁”

1.学院音乐:一百年的追问。

2.欧美流行风: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和强大媒介实力的追问。

3.音乐基础理论:专家系统。

4.榜样与模仿:我是你吗?我应该是你!我一定会是你!太幸运了,我终于成为你了!

5.原生态:“原生态”说:我是我,专家音乐说:你怎么能是你呢?你应该是我的“元素”,中国音乐握着“原生态”的手说:兄弟,同病相怜啊,不过我已经习惯了。

三:哲学家说这是主体性(subjectivity)的问题: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主体性就是追问谁是世界的主体;

在古希腊时期,所有物体都是主体;

宗教神学时代(上帝论:上帝是存在的,上帝的存在不需要论证,只需要信仰,上帝创造了万物),上帝是主体,这样,社会的发展全由上帝来决定的,人的聪明才智被遮蔽了;

因此,社会要发展,必须发挥人的作用。于是13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出现了(导火索:黑死病的流行),18世纪—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人取代了上帝,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人成为了主体;

当人作为主体时,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加速促进了科学、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但此时的人就成了大写的舒适主义的人,人的主体性开始变异了:1:人类中心化。2:由人类中心化转变,演变成“我文化”的中心化。

四:我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追求:

中国的学院音乐:从非我的—我们共有的—是我的;

欧美流行风:你强势,你是中心,是主体,我要进入,我要成为你(这个“你”是你想象中的“我”,一种虚幻的“我”借用作曲家瞿小松的话);

音乐基础理论:我是唯一正确的,所有不符合我的标准的东西,都是怪物;

榜样和模仿秀:天哪!我怎么了?我怎么不是你?(实际上是,我怎么不是那个想象中的、虚幻的,具有霸权地位的“我”呢);

原生态一开始就想起义,表明我就是我,但是它没有远程导弹,很快就失败了,哎呀,你说了算,原生态本来就是你的,你是专家,我听你的。

五:我文化为中心的音乐异化现象:

对于强势文化来说,1.我就是我。2.你也是我,至少你一定要听我的,要像我!3.你怎么能选择你自己呢?你那么落后!4.好吧,我爱你们,我来帮助你选择,不过,我比你好哦,你得完全听我的。5.哎呀不得了!我已经给你定好了标准,要你不变,你就是不听,现在变了,不是你了吧,这么不听专家的话!

六:有洞察力的人说,“我”首先是有文化属性的。

哲学家尼采接着说,上帝死了,人也死了,(补白:这个“人”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指“我文化中心”的“我”!)

社会学家说:社会是由多种多样的文化构成的;

人类学家说:“我”是文化中的“我”;

大家说:那就平和些吧,彼此都有价值!

哲学家总结:对,让我们在“主体间性”的模式中交往!

总结:主体间性(enter -subjectivity)海德格尔重建存在论,把人称为“此在”,“此在”在世界中存在,“与他人共在”。“共在”是一种把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他人不是自我的产物或副本,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

张应华教授

------分隔线----------------------------